近日,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公布数据称,今年1-6月,湄洲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458万吨,同比增长15.84%,完成年度计划的56.16%;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6%,超序时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湄洲湾港全面落实“深学争优 敢为争先 实干争效”行动,坚持“两个统领”,实施“三三战略”。“港航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后劲有力夯实,港口生产态势向好,运输结构深度调整,安全环保压紧压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全方位推进港口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顺利实现“一季度开门红”“半年度双过半”。
优势货种稳步增长
今年5月,湄洲湾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达1240万吨,同比增长36.45%。其中,外贸吞吐量完成835万吨,同比增长5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湄洲湾港各港区的吞吐量同比增幅皆超35%。其中,东吴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560万吨,同比增长39%,创下单月历史新高;斗尾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358万吨,同比增长35%;肖厝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212万吨,同比增长36%;秀屿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107万吨,同比增长36%。
7月4日,载运6.6万吨液化天然气的LNG船舶“斯里卡马尔”轮,在莆田湄洲湾秀屿港区LNG接收站完成全卸作业后,缓缓驶离港区码头。
入夏以来,气温节节攀升,LNG等重点民生能源物资进入需求高峰期。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23艘LNG船舶靠泊湄洲湾港秀屿港区LNG接收站专用码头,累计接卸液化天然气145.1万吨,同比增长15.4%。其中,5月份以来共有10艘LNG船舶进港,接卸液化天然气64.3万吨。
百“货”齐放,特别是优势货种稳步增长,助力湄洲湾吞吐量激增。今年上半年,湄洲湾港主要货种煤炭、矿石大幅增长,分别完成2458万吨、987万吨,比增41.09%、29.95%;石油类货物企稳回升,完成2011万吨,同比增长4.56%。
3月21日,莆田港务集团携手福港集装箱、福建东方海运等省港集团系统内部兄弟单位,充分发挥“丝路海运”优势,在秀屿港区高效完成首航试水硫酸铵“陆改水、散改集”新业务,出口菲律宾40TEU/1074.5吨硫酸铵。
首航试水硫酸铵“陆改水、散改集”业务在秀屿作业区散装卸船入库并进行“散改集”装箱作业,后汽运转栈至莆头作业区“水水中转”至福州港江阴港区,经远洋集装箱班轮运输到菲律宾。试水硫酸铵“陆改水、散改集”新业务后,截至5月完成357个集装箱,约9576.16吨。
围绕港口高质量发展,湄洲湾港以东南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对台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为统领,做大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做实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做特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加速迈向“带动作用明显、产业服务充分、互联互通高效、安全绿色示范”的品质港口。
项目建设多点开花
6月1日,湄洲湾港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8号泊位工程首件沉箱顺利安装到指定位置。罗屿作业区8号泊位工程为重力式沉箱结构,共需安装大型沉箱19件。作为现代港口建设的标准化“筑基利器”,每座沉箱长18.2米、宽19米、高25.9米,约有9层楼高,重达4518吨。首座沉箱在预制场完成浇筑后,由半潜驳船拖运至施工现场安装。
去年9月28日,罗屿作业区8号、11号、12号泊位工程同期开工建设。其中,8号泊位建设1个30万吨级(水工结构按靠泊40万吨级船舶设计)铁矿石卸船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995万吨;11号和12号泊位建设2个15万吨级铁矿石装船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985万吨。预计至2025年,3个新建泊位将全面建成。
基础设施构成了现代港口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港口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此,湄洲湾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提升港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7月2日,记者在秀屿港区石门澳港口看到,2个巨大的白色胶囊型建筑物临港而建,抓人眼球。在其一旁,15根巨型钢跨骨架构筑出1个蛋型建筑雏形。
“这3个‘大家伙’是石门澳港口11号泊位项目配套的1号、2号封闭式储煤仓和3号封闭式硫酸铵棚。”石门澳港口煤棚承建项目经理管文忠介绍说,1号、2号封闭式储煤仓均长330米,中心高度43米,跨度达119米且仓内不设立柱,为全省跨度最大的封闭式储煤仓,一次性可储煤10万吨,若用标准火车车厢装载需要1500节;3号封闭式硫酸铵棚长240米,中心高度42米,宽104米,不论是跨度还是棚面使用的反吊膜安装技术等,均属国内领先水平。
“封闭式储煤仓、硫酸铵棚和石门澳港口11号泊位投用后,可实现对永荣科技CPL项目的能源和产品‘点对点’输送,输送效率提高5倍,同时可辐射石门澳产业园其他临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绿色节能发展。”石门澳港口公司副总经理张述庭说,目前,石门澳产业园的临港企业对煤炭等能源的需求和产品外销均依靠其他港口。正在建设的石门澳6号、9号泊位投用后,将成为莆田第二个化工码头,满足园区内企业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需求,将有力吸引临港产业集聚,对区域临港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带动作用。
多式联运取得成效
1月6日,随着满载着1800余吨煤炭30个车皮的火车缓缓驶离湄洲湾港肖厝港区,朝着江西兴国、赣县等地驶去,标志着兴泉铁路货运专列正式开启运营,也意味着,湄洲湾港再添海铁联运疏港大通道,港口辐射范围进一步拓展。
兴泉铁路于2022年12月30日开通运营,全长464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是一条以开发沿线国土资源、服务革命老区为主的区域客货运铁路,起终点分别为江西兴国、福建泉州,全线设置13个货运车站。开通运营初期安排开行南昌、赣州至泉州旅客列车3对,货物列车7对,后续铁路部门将根据运营情况和市场需求优化列车开行方案。
“湄洲湾港是福建省重要的大宗散货枢纽港口,以湄洲湾港为枢纽,兴泉铁路与向莆铁路形成东南沿海通往内陆地区的双线铁路通道,赣南、闽西地区通往沿海港口的交通“大动脉”更加畅通,物流运输成本有效降低。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兴泉铁路货运班列在港区始发后,湄洲湾港再添海铁联运疏港大通道,货运能力加快释放。1—6月,海铁联运货物完成568万吨,同比增长18%;水水中转货物完成817万吨,同比增长62%,均超过同期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率。
近年来,湄洲湾港东吴港区通过“港铁联运”投入运营,铁路直接开通到作业区,成为福建、江西两省电厂、钢厂重要的能源、原料物流通道。在海事、海关等口岸部门高效服务和保障下,罗屿作业区建成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中转基地,是福建首个满足世界最大40万吨矿石船装卸的港口,并实现由国内中转枢纽向国际中转的能力升级。
自2018年6月开港以来,罗屿作业区吞吐量以年平均增长率30%持续增长,2022年货物吞吐量达1455万吨。目前,罗屿作业区正发力走“江”“湖”(江西、湖南),今年5月“海进江”货物发运量突破100万吨,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单月货物吞吐量突破200万吨,刷新开港以来单月吞吐量纪录,陆路运输、水水中转、海铁联运高效衔接形成立体交通体系。
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一对一专属的贴心客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