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发送货物42.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5%。截止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辐射中国17省61市115个站点货物流向通达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
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7年4月28日首趟“渝桂新”南向通道试运行班列从广西钦州港站开出驶向重庆团结村站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的前身。2018年11月中国、新加坡正式签署《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将“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陆海新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刘玮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从2017年到2022年的6年时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实现由线及面、形成网络。线路也从最初只有北部湾—重庆1条发展到如今常态化开行北部湾港—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桂东和桂北7条并在重庆与中欧班列实现无缝衔接。运输品类也由最初的陶瓷、板材等50多个增加至目前粮食、汽车配件、电脑配件、装饰材料等940多个。
数据显示6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集装箱运量实现强劲增长。2017年到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年发送集装箱货物从3382标箱增长到75.6万标箱6年增长了223倍。
如今从柬埔寨大米到泰国香水椰、山竹以及越南百香果、榴莲……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农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通过陆海新通道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消费者餐桌上的“常客”。而中国的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产品等产品采用通关一体化模式向海关完成出口申报后就可通过铁路和海运无缝衔接运往国外。
短短6年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无到有、从试运行到常态化、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展示出良好发展势头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了强劲动能。
激发西部开放潜能
据2022年度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卓有成效的一年。经计算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指数为135.2较2021年的122.6、2020年的102.0分别增长10.3%和32.5%表明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整体执行情况良好运行成效递增。
据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港口、口岸等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培育国际铁海联运、跨境公路运输、国际铁路联运等物流组织方式为西部地区提供了一条便捷畅通的物流大通道帮助西部地区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特别是与东盟十国之间的经贸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将西部内陆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后卫”变成“前锋”带动了沿线贸易增长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谈到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优势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物流经理林政介绍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节省时间运输更高效。通过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输比原来缩短了10天左右的时间帮助企业产品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二是降低了经济成本更有利于企业将更多产品出口海外抢占海外市场;三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汇聚到涪陵区形成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下一步壮大发展。
“2021年底到现在我们公司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由涪陵到钦州港已累计发出 467 标箱货物近期还将发出 424 标箱货物货值总额超两千万美元。”林政说。
2023年5月5日在西部陆海新通道“13+2”区域海关合作机制顺利运行的良好基础下重庆海关与南宁海关签署了《共同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备忘录》将进一步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指数报告显示外贸规模和产业规模方面沿线省区市指标规模增长迅速外贸规模指数为132.7产业规模指数为129.1西部陆海新通道政策红利显现。数据显示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对东盟十国进出口额从2019年的6916亿元人民币提升至2022年的8817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91%。而数据增长的背后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带动形成的巨大市场。
国铁南宁局货运服务中心副主任蒋玉珍告诉记者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服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让广西的食糖、纸制品、食用油等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万千百姓家柳州地区的汽车配件等产品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走向世界。
西部陆海新通道将沿线地区的丰饶物产带向远方也让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深植当地成为连接东南亚国家和亚欧内陆国家的陆桥纽带对破解我国西部地区物流难题、激发西部开放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踏歌新时代逐梦新征程。展望未来作为一条涌动着生机与活力的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见证着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也必将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惊喜、更多福利书写对外开放新篇章。
免责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其他媒体,海运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Dedicated customer service